2016年2月,国际期刊《ACSNano》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中心李亚平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中研究人员将合成的酸敏感聚合物PDPA、小分子光敏剂Ce6和阿霉素前药通过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发现该纳米胶束在正常生理环境中(pH 7.4)保持稳定和成像“沉默”,在进入肿瘤细胞溶酶体环境后(pH≤6.2)实现酸激活,发挥多模态成像作用并促进化疗药渗透杀伤耐药细胞。该纳米递释系统利用Ce6的特性,实现酸激活的荧光成像和光声成像,配位Gd3+后实现磁成像,实现耐药肿瘤的多模态成像;而Ce6介导的光热、光动力治疗作用可有效增强阿霉素前药的肿瘤组织穿透能力,与化疗作用一起联合杀伤肿瘤耐药细胞,克服肿瘤耐药。实验结果显示:在MCF-7/ADR肿瘤耐药细胞和动物体内,这种新型纳米递药系统能够显著抑制耐药肿瘤生长,同时实现多模态成像和治疗,为有效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了新思路。
肿瘤组织的一系列物理/生理屏障导致化疗药物很难穿透肿瘤深入到肿瘤组织内部,使肿瘤细胞长时间经受亚致死剂量的药物刺激,一直是肿瘤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胞膜包覆的纳米载药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无PEG化修饰等纳米载药系统引起的体内免疫反应;(2)保留细胞膜的功能,体内循环时间长,用于实体瘤治疗则易于更好地发挥EPR效应,增加药物在瘤组织的聚集,提高药效;(3)细胞膜表面丰富的多种蛋白可进行多种修饰,利于获得更多的功能;(4)该种纳米载药系统的内核和细胞膜层可载不同的药物,利于设计共输送的时序释药系统或不同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光疗、化疗)的递药系统等。因此,基于细胞膜的纳米载药系统,有望在抗乳腺癌肺转移方面以及肿瘤个性化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亚平教授一直致力于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靶向递释系统;核酸药物非病毒载体及其导入系统;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开发。希望通过智能化纳米递释系统可控制药物释放,实现肿瘤化疗药物和核酸药物等多种药物共输送,改善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实现对肿瘤的诊断、监测及治疗,并已经有不少的研究突破。
近5年,李亚平教授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会议论文未列入),其中IF>10的论文25篇, IF=5-10间的论文50余篇,包括下列著名国际刊物:Adv Mater (5篇,IF=18.96),ACS Nano (4篇,IF=13.334),JACS (1篇,IF=13.038),Adv Funct Mater (10篇,IF=11.382)等;应邀为药物递释领域的顶级综述期刊Adv Drug Deliv Rev(IF=15.606)撰写综述1篇;论文累计他引56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320余次。在新药研究方面, 已获新药证书9 项,临床批件5项(创新药物临床批件4项),已报 SFDA 的新药4 项,申请专利60余项(授权20项);培养的4名博士生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名博士生获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1名博士生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此外还应邀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作大会报告20余次。
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纳米生物技术与医学前沿研讨会也有幸邀请到了李亚平教授出席并做《基于细胞膜的纳米递释系统抗乳腺癌的肺转移》的主题报告,以下是李教授的报告摘要:
演讲摘要:乳腺癌是严重危害我国女性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2015年中国肿瘤统计年报显示,乳腺癌位居中国女性癌症发病率的第一位。据报道,80%以上乳腺癌患者的死亡都是由乳腺癌转移造成的,包括乳腺癌的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和脑转移等,其中高达60%以上的患者系死于乳腺癌的肺转移。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多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的、复杂和动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和宿主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不断相互作用,除了转移性肿瘤细胞自身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之外,肿瘤微环境、血管生成作用和各种炎症相关因子等也都会影响肿瘤转移的发生和进展。随着纳米科学的快速发展,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领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药物抗肿瘤转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李教授的报告只是为期两天的《2016纳米生物技术与医学前沿研讨会》精彩内容的一部分,届时也会有主题讨论、壁报交流、实验室及苏州纳米园区参观等精彩环节。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预报名参会。
会议时间:11月18-19日
地点:苏州
参会咨询:
张文洋
Email:wenyang.chang@bioon.com
Tel:86(21)80379200-8105
Mt: 180 13122680